補骨補肉有哪些手法?各有哪些優缺點?


補骨、補肉聽起來好痛,想植牙一定要補骨、補肉嗎?各種補骨、補肉手術類型眼花撩亂,到底應該選擇哪一種……

補骨、補肉有哪些方式?優缺點一次看明白

王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師,因牙周病發現太晚,導致下頜有臼齒脫落。完成牙周病療程後,王先生希望可以透過植牙恢復咀嚼功能和改善美觀,但因為缺牙區域的齒槽骨嚴重萎縮,且牙齦退縮明顯,為了確保植牙成功,牙醫師建議王先生可以先進行補骨和補肉手術。

經過齒槽骨重建手術、結締組織移植術手術以及數個月的恢復期後,王先生的齒槽骨和牙齦狀況已經顯著改善,為植牙手術打下了穩固的前置基礎。最終,王先生成功植入了人工牙根和牙冠,完成整個植牙的療程,恢復了完整的咀嚼功能,並且笑容也更加自信。

到底補骨、補肉是什麼意思?

很多患者在諮詢植牙時,會被牙醫師建議優先補骨或補肉,這種情況通常是患者本身在缺牙區的位置齒槽骨及牙齦條件不足;為了避免植牙失敗,牙醫師會先把齒槽骨及牙齦養好,才能提供足夠的支撐人工植體的環境,確保植牙能成功且長期穩定。

植牙前補骨一般是指在齒槽骨不足的情況下,使用人工骨粉、自體骨或其他生物材料來增強齒槽骨的高度與厚度。齒槽骨不足、萎縮會導致人工植體無法穩固地固定,需要透過補骨治療提供足夠的骨量支撐植牙。
補肉則是指在牙齦厚度或健康狀況不足時,進行牙齦組織的移植或增厚治療。讓牙齦可以好好的保護和支持人工植體。

補骨、補肉有哪些實際考量?

植牙手術前,補骨和補肉是很關鍵的基礎準備工作。強壯健康的牙齦與齒槽骨能確保植牙的穩固性和長期成功率。

並非所有患者都需要補骨或補肉。如果齒槽骨和牙齦狀況良好,無需額外手術即可直接進行植牙。醫師會根據X光片和3D電腦斷層掃描來評估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進行這些前置手術。

一般來說,牙醫師若術前評估需要補骨和補肉,通常有下列的考量:

(1) 確保骨量充足:

當缺牙時間較長,齒槽骨會因為缺乏刺激而逐漸吸收,導致骨量不足。若骨量不夠,植體無法穩固地固定在骨頭裡,植牙的成功率將大大降低。因此,補骨手術是為了增加齒槽骨的高度和厚度,以提供足夠的支撐性。

當齒槽骨因缺牙時間長或牙周病而萎縮,骨量不足以支撐植體時,補骨是必要的。補骨手術可以使用人工骨粉或自體骨來增加骨量,提供足夠的支撐來固定植體,確保植牙能成功。

(2) 提高牙齦的穩定性:

如果患者的牙齦健康度不足,或是牙齦萎縮等不健康的狀況,都會影響植體的穩定性和美觀度。補肉手術可以增加牙齦的厚度和健康狀況,確保植體周圍的軟組織能夠良好支持和保護植體。

若患者的牙齦萎縮或厚度不足,牙齦移植手術有助於增厚牙齦,防止牙根外露和進一步退縮。健康的牙齦可以有效地支撐和保護人工植體,避免因感染或其他原因導致植牙失敗。

(3) 預防術後感染導致失敗:

充足的骨量和健康的牙齦能有效降低手術後感染和炎症的風險,確保植體能順利癒合,並維持長期穩定。

總之,補骨和補肉是植牙前必不可少的步驟,這不僅關係到植體的穩定性和成功率,還影響到術後的健康和美觀效果。經過這些準備,植牙手術的效果將會更為理想

補肉手術有哪些方式?各有哪些優缺點?

植牙手術前的補肉手術,旨在確保牙齦健康和充足的軟組織,為植體提供穩固的支持。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補肉手術方式:

(1) 游離齒龈移植(Free Gingival Graft, FGG):

游離齒龈(Free Gingiva)是指牙齦中不與牙面附著的部分,位於牙齦邊緣、具有可動性,並且不直接連接到牙齒表面,其主要功能是保護牙齒和牙槽骨,並在進食和說話過程中提供口腔支持。游離齒龈移植會從上顎硬腭處取出一小片牙龈組織,移植到需要補肉的牙齦區域,藉以增厚牙龈組織、增加角化牙齦的寬度,讓牙齦恢復健全,同時避免牙齦退縮。

這項手術的適應範圍很廣泛,很適合多數的患者。但是由於手術過程需要從上顎硬顎取出患者的牙齦,因此會在取材區域留下創口,術後需要特別照顧、恢復期也稍長,患者需避免進食硬物及保持口腔清潔,以確保移植的牙齦能順利癒合。

游離齒龈移植手術的成功率取決於患者的口腔健康狀況和術後護理情況,如果不注意術後護理,很容易出現感染或癒合不良等風險。

(2) 結締組織移植(Connective Tissue Graft, CTG):

牙齦結締組織包含多種纖維,每種纖維在牙齦的結構中都有特定的功能且共同作用,提供牙齦穩定性,防止牙齦退縮和牙根暴露,並幫助牙齦在刷牙和咀嚼過程中抵抗摩擦力和壓力。

結締組織移植手術會從口腔內的牙龈下方取出一層結締組織,常是第一小臼齒到第一大臼齒之間的顎側結締組織,因為這裡的結締組織較厚且易於取得,再移植到需要補肉的區域,藉以治療牙龈退縮,同時增厚牙龈。由於使用自體組織的,可以大幅減少排斥反應的可能性。

結締組織移植手術的過程較複雜,很仰賴牙醫師的豐富經驗。由於牙醫師需要在口腔內製造移植區及受植區兩個傷口,且須避開腭大動脈,因此建議一定要選擇在合格專業的牙醫診所進行。

手術後患者需要格外注意傷口的照料,避免併發症例如過量出血、腭部組織的壞死、腫脹及瘀斑等。

(3) 替代材料移植( Substitute Materials Graft ):

使用經過處理的動物或人工來源的替代材料來替代自體組織,這些材料能幫助促進牙龈的再生並增加厚度。選擇生物相容性高的替代材料,通常可以有效增厚牙齦,改善牙周健康。

由於替代材料移植不需要從患者自身取材,減少了手術的複雜性和患者的可能產生的不適感,同時也縮短了手術時間和恢復期,讓患者能更快地恢復正常生活

缺點是非自體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排斥反應風險,且材料的價格通常偏高,有預算考量的患者可能不是那麼適合,同時患者也需要克服心理上的抵觸感。長期來看替代材料移植的效果可能不如自體組織穩定,在手術前也需要仔細地評估。

補骨手術有哪些方式?各有哪些優缺點?

在植牙手術前,補骨手術是為了確保齒槽骨有足夠的骨量和穩定性,醫師通常會先判斷患者的植牙區以及口腔狀況。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補骨手術方式:

(1) 骨脊保存術:

也稱為齒槽脊保存術,是在拔牙後立即填入骨粉的一項補骨手術,目的是保留拔牙部位的骨量,防止拔牙後齒槽骨被人體吸收和塌陷。

骨脊保存術會在拔牙後立即填入骨粉、覆蓋再生膜,避免軟組織侵入骨再生區域。骨粉的來源可以是自體骨、同種異體骨或合成骨材料,這些材料有助於促進新骨的形成。

骨脊保存術的優點是可以有效防止齒槽骨的高度和寬度縮減,為未來的植牙手術提供足夠的骨量支持。術後需要一段時間恢復(依患者健康狀況大月 3 至 6 個月不等 ),讓新骨生成並穩定,之後才能進行植牙手術。

(2) 鼻竇提升術:

鼻竇位於上顎後牙的牙根尖部位置,本質上是一個內部沒有骨頭的空腔。一般來說,患者如果需要進行上顎後牙植牙時,常會遇到鼻竇附近骨頭不足的情況,這時就需要將鼻竇腔輕輕向上抬高,在原有骨頭與鼻竇空腔之間進行補骨,提供植牙所需的足夠骨質。

植牙過程中需要將金屬人工牙根植入齒槽骨內,若患者沒有足夠的骨頭來包覆人工牙根,就很難提供良好的咀嚼力,從而導致植牙失敗。

(3) 引導骨再生術:

引導骨再生術是一種在缺失的骨組織區域使用骨粉和再生膜的治療方式。有些患者的缺牙位置可能因為閒置過久未積極處理,導致齒槽骨嚴重流失,其厚度與寬度都已不足以之稱人工植體,這時候就需要透過骨再生術來治療。

引導骨再生術主要運用於需要大範圍骨增生的情況;骨粉會在缺損區域形成骨再生的基礎,再生膜則隔離軟組織,防止其干擾骨細胞的生長,確保新骨能順利生成,以利後續的植牙手術進行。

(4) 骨移植術:

骨移植術是另一種重建齒槽骨的治療方式,特別是患者因缺牙時間較久、牙周病導致骨質嚴重流失的患者,可以在醫師評估後選擇骨移植手術。

骨移植術是將骨組織從患者自身或捐贈者處取出,移植到需要增加骨量的區域。整體手術的過程相對複雜,需需要較長時間的恢復期(視患者的健康條件,大約為6到9個月)讓移植骨穩定和整合。

骨移植術的手術相對複雜,需要由合格的牙醫團隊協助;術後的傷口術的照料也不得輕忽,避免手術失敗。

如果需要補骨粉,骨粉有哪些種類?

(1) 自體骨粉:

自體骨粉是取自患者自身的骨頭;通常來自顎骨、髂骨等部位。由於是自體組織,完全相容且不會引起排斥反應,是補骨效果最好的選擇。然而,自體骨粉的取得需要進行額外的手術,會增加了手術的複雜性,且需嚴格評估患者自身的身體健康。

(2) 異體骨粉:

異體骨粉是來自於其他合是捐贈者捐贈的骨頭,經過特殊處理後,去除了免疫原性物質,使其成分能夠安全地移植到患者體內。異體骨粉不需要患者透過額外的手術來取得,但價格偏高,較適合預算充足的患者。

(3) 動物性骨粉:

異種骨粉通常來自於動物(如牛、豬等),經過純化步驟與處理,去除了所有的有機物質,只保留無機骨骼成分。動物性骨粉的取得來源比自體骨粉、異體骨粉更容易,且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的生物相容性;骨再生效果則相對自體骨和異體骨稍差。

(4) 人工骨粉:

工骨粉由合成材料製成,主要成分通常是磷酸鈣、羥基磷灰石等。人工骨粉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穩定性,但本身不具備生長因子,需依賴周圍組織的血液供應來促進骨再生。人工骨粉的優點是更易於塑形,但是誘導骨生成的效果稍弱。

補骨補肉手術是植牙手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於提升植牙成功率和長期穩定性至關重要。仔手術前,如果能先與牙醫師進行充分溝通,更有助於提高植牙的成功率。